2017年5月14日至15日,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。高峰论坛期间及前夕,各国政府、地方、企业等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,形成高峰论坛成果清单,共计76大项、270多项具体成果。 “一带一路”不仅是政治上的合作,还涉及经济、文化等领域的国际互融互通,那么借助这一国家级顶层战略,中国的制造业又将会发生哪些变化、赢得怎样的发展契机呢?
制造业“走出去”步伐加快 乘着政策的东风,中国制造“走出国门”的步伐将进一步提速。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介绍工信部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相关工作时指出:一是加强了政策沟通,主动对接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工业通信业发展战略,开展政策交流,推动行业标准体系互认,发掘合作潜力。二是健全服务体系,与发改委、商务部等建立完善跨部门工作机制,与国家开发银行、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合作机制,强化与重点行业协会、研究机构的联系沟通。三是协调引导产业互利合作,积极搭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接平台。利用双边、多边合作机制,组织行业协会、企业赴境外交流对接,深化与沿线国家产业合作。四是推进工业园区合作建设,推进了中老、中蒙跨境合作区建设,推进了中白工业园、印尼青山工业园、中塔工业园等境外产业合作园区建设。五是加快信息通信互联互通。 辛国斌表示,下一步,工信部将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,提高服务水平,完善保障体系,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,推进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深化产业合作,实现共赢发展。 辛国斌指出,我国装备制造业“走出去”成效比较显著,高铁、电力装备、工程机械、电子信息制造业,以及船舶等都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“新名片”。轨道交通系列产品成功进入了国际市场,继雅万高铁之后,中老高铁全面开工建设。电力装备技术水平国际领先,海外首台“华龙一号”项目建设进展顺利,同时,成功参与建设了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的项目。工程机械、船舶等高端产品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应用。 “一带一路”给交通带来便利,这意味着,未来我们坐着高铁游览欧洲,饱览美景,将不再是梦! 工业制造再升级 “互联网+”近年来成产业发展热点,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当中,而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顺利实施也为中国的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利的推动。作为此次高峰论坛的东道主,中国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动中国制造和供给侧改革,工业制造业全面围绕着“互联网+工业”、“互联网+制造”的方向行进,推动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健康发展。 作为工业制造业最重要的一环,化工行业近年来致力于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,由于我国新材料市场的需求逐年增加,未来或将诞生千亿级别的市场。而随着各路资本纷纷涌入这个行业,新材料产业的热度增加,投资机构看好新材料的发展前景,从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热点。同时受益于“脱虚转实”的影响,以及在国家众多利好政策的推动下,渐渐成为资本市场青睐的新标的。 目前,在我国,高分子新材料行业以每年10%的速度增长,行业发展处于最好的机遇期。根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,2004-2015年,我国塑料总产量从1791万吨上升至7717.2万吨,与此同时,改性化率也逐年提高。2004年,我国塑料改性化率仅为8%,到2016年,我国塑料改性化率基本维持在19%。可见行业产值逐年提高,市场需求也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。 |